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文艺评论丨普希金《茨冈人》:一个世界文学的(2)

来源:中国文学批评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05 04: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你寻求自由只是为了自己”,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把茨冈老人的这句话,看作是理解《茨冈人》的一把钥匙。普希金深切的同情显然站在底层人民一边,

“你寻求自由只是为了自己”,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把茨冈老人的这句话,看作是理解《茨冈人》的一把钥匙。普希金深切的同情显然站在底层人民一边,对茨冈人部落的怜悯使作品的“人民性”显而易见。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把《茨冈人》中体现出的俄罗斯精神定义为“最大限度的人道主义”。

普希金借此作品展现了所谓“文明人”与自由部落的冲撞,写出了“孤独高傲”的个人与群体间的悲剧性冲突。作者试图以“浪漫的书写”暗示卢梭式“浪漫主义”回归自然幻想之破灭;最终,它成为了“第一次以‘拜伦式'的创作形式,在思想上、哲学上、艺术上‘反拜伦'的作品”。梅里美等后世文学家、批评家据此论断,《茨冈人》标志着普希金创作的成熟。

而曾经沾过德国文学大师灵气的普希金,在世界文学理念产生的年代,参与风行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写出了著名叙事诗《茨冈人》,以此呼应英国拜伦的“东方主题”风格,且传承古希腊诗风,后又启发法国小说家梅里美创作出《卡门》,再被包括瞿秋白和梅里美在内的东西方翻译家译成各国文字,被文学史家勃兰兑斯高度评价,被音乐大师比才和拉赫玛尼诺夫搬上世界歌剧舞台。由此可见,普希金的《茨冈人》符合世界文学的“标准”。

法国著名小说家梅里美,也是普希金的“粉丝”。在普希金生前,他翻译过俄国作家的许多作品,也是最早把普希金介绍给法国的译者。在普希金传记作者特罗亚看来,梅里美的风格与普希金多有相似之处。其实,不仅小说《卡门》受到《茨冈人》启 发,歌 剧《卡门》在改编时也借用了《茨冈人》的素材用于歌词创作。这是勃兰兑斯在俄国文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作者:吴晓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

普希金创作该作品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渐至尾声,沙俄的严酷现实使他的创作少了些浪漫的幻想,多了现实的沉重与批判精神,《茨冈人》悲剧性的传奇故事恰恰表现出俄国文学从浪漫主义转向批判现实主义过程中的这些特征。

何谓世界文学?

但普希金是带着“浪漫——现实主义”(屠格涅夫对狄更斯语)的沉思开始《茨冈人》的创作的。作品写了一个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贵族青年阿乐哥,因被当局追捕,逃离城市,来到茨冈部落中。他遇见了美丽的茨冈女郎真菲拉,与她恋爱结合。可好景不长,真菲拉的移情别恋和决意离开,激怒了阿乐哥。他残忍地杀死了她和情敌。最终,茨冈人用部落自己的方式审判了“为自己而寻求自由”的“多余人”。

按勃兰兑斯的理解,世界文学应该是文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有机融合。在《茨冈人》中,俄罗斯民间传说“家神”和民间歌谣,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功用。读者完全可以把《茨冈人》当作一部俄罗斯民间文学色彩浓郁的、精致小巧的剧本来阅读。戏剧对白占据了相当的份额,还有导演说明。通过《茨冈人》,普希金开启了他作为戏剧家的创作。

说到普希金人生的传奇,不能不聚焦“俄罗斯诗歌太阳”在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草原上与茨冈人(吉普赛人)部落一起流浪的经历。他听说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曾在此被放逐,类似的经历引起普希金的共鸣。浪迹草原的那段时光,诗人不仅听茨冈人歌唱,算卦,品尝饮食,在部落帐篷里或篝火旁与他们共眠,甚至与耍熊的艺人结为好友。诗人体验了他们的欢乐,也感触了流浪族群的凄苦和悲剧人生,所有这些生活体验为后来《茨冈人》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批评》 网址: http://www.zgwxpp.cn/zonghexinwen/2022/0705/699.html

上一篇:新书架|《书途风景》:“草根文学评论家”马
下一篇:文艺批评不能全成了“文艺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