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希金的人生不仅充满浪漫天性,且颇有传奇性。1820年代初被沙皇逐出彼得堡后,他来到俄国南方,在朋友拉耶夫斯基的家里,第一次读到了风行欧洲的拜伦作品,后者从此成为他“思想上的君王”(《致大海》)。于是,俄罗斯诗坛新秀模仿拜伦写起了具有东方主题风格的叙事诗,留有《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等佳作,及逐渐具有普希金自己思想与艺术特点的不朽诗篇《茨冈人》。

《茨冈人》与《卡门》
细致比较两个作品可以发现,普希金对梅里美创作的影响远不止主题思想上,更体现在人物关系、主人公性格与心理、冲突情境、甚至人物对白及动作等诸多方面。比如,《茨冈人》中有一个隐藏的故事讲述人,而《卡门》中也有一个考古学家身份的叙事者;《茨冈人》有“青春像鸟一样自由,谁又能挽留得住爱情”的著名诗句,而歌剧《卡门》咏叹调《哈巴涅拉》的第一句唱词就是“爱情像一只自由的鸟,谁也休想关住它”。显而易见,歌剧改编者将普希金的两句诗整合成了一句唱词。还有,咏叹调《吉普赛之歌》和《花之歌》也都可在《茨冈人》及抒情小诗《一朵干枯的小花》里找到普希金的诗韵。另外,两部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关系也有颇多相似之处。这一切并不妨碍它们各自美丽、交相辉映。
这给赞同世界文学理念的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世界文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怎样的作品才可以列入世界文学的标本行列?
普希金的《茨冈人》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成功对俄罗斯近代文学的意义在于:助力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崛起;为“世界文学”这个近代人文理念提供了形象而生动的艺术注脚;普希金吸收了世界文学的精华,并借俄罗斯民族文化,使俄罗斯文学摆脱了在西欧文学身后亦步亦趋的态势,赢得了欧洲的尊重。这也给我们以启迪:世界文学必将在各民族文化融合和启发中获得更广阔的远景。
编辑:范昕
“浪漫的现实主义”传奇
1827年,歌德在阅读完一部中国古典剧本后,发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正在到来”的感慨,也就在同一年,俄罗斯出版了普希金的“南方长诗”系列中最出色的一部——《茨冈人》,在世界文学史后来的发展历程中,普希金的这部诗歌精品逐渐成为歌德“世界文学”理念形象而生动的艺术注脚。
尽管,世界文学史界、文学批评界和理论界对歌德提出的这个近代人文理念普遍赞同,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在《共产党宣言》里对“世界文学”做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阐释,但无须讳言,该理念提出以来,还是有些作家与学者持另外看法,比如,普希金文学事业的后继者、苏联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在20世纪初就表示,至今尚没有用统一的世界语写成的世界文学;丹麦文学史大家勃兰兑斯在19世纪末也感觉,世界文学这个概念被人们淡忘了,人们更重视文学的民族性,虽然,他也承认近代文学的国际性特征日趋明显。
“奥维德传说”在《茨冈人》中的插入,则彰显了普希金创作与欧洲经典文学的联系。这个传说,既寄托着作者对古罗马诗人的缅怀,也打通了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大门;《茨冈人》中阿乐哥因妒生恨,进而杀“妻”的悲剧,还与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奥赛罗》遥相呼应……与此同时,《茨冈人》还切中了世界文学里的“围城”主题。“城里热闹的娱乐算什么?那里没有爱,也没有欢乐”,“可那里有雄伟的宫殿,那里有色彩斑斓的地毯,有各种娱乐,热闹的酒宴,姑娘们打扮的富丽鲜艳”。城里人(阿乐哥)向往自由的大草原,羡慕茨冈人自由自在的生活;而草原上自由的女儿真菲拉却向往城市高楼大厦的富丽堂皇与优渥生活。
策划:陈熙涵

茨冈人的主题在近代欧洲文学史上曾被不少名家涉猎,德国诗人海涅写过,法国小说家雨果写过,俄国古典主义作家苏马罗科夫也写过。普希金创作《茨冈人》,除受拜伦影响,更直接的影响可能来自于俄国宫廷诗人杰尔查文,他是发现普希金的“伯乐”,诗句“点燃心灵之火吧,把一团火从黝黑的脸庞投向众人的心扉”,被普希金化用在了《先知》里:“用语言把心灵点亮,走遍陆地与海洋”。
责任编辑:王雪瑛
从世界文学理念近二百年的发展来理解,笔者以为,尽管至今没有严格意义上一成不变的世界文学评价标准,但被称作世界文学意义上的作品,大体应该满足以下条件:作品是在各国各民族文化交互下产生的;它蕴含不同国度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元素,体现不同文学的相互关系;触及当代共同的书写主题;参与文学思潮的跨界传播;作为一种民族文学精品在世界文坛上广泛流传。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批评》 网址: http://www.zgwxpp.cn/zonghexinwen/2022/0705/699.html
上一篇:新书架|《书途风景》:“草根文学评论家”马
下一篇:文艺批评不能全成了“文艺表扬”
中国文学批评投稿 | 中国文学批评编辑部| 中国文学批评版面费 | 中国文学批评论文发表 | 中国文学批评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文学批评》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